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

兩岸的紛擾,恐怕得要和氏璧來解決了

﹝以下文字,部分出自各正史,以及網路資訊,當然還有自己的記憶!若有誤用史料,歡迎告訴我!感謝!﹞

和氏璧的故事相信有許多人耳熟能詳吧!
和氏璧最早載於中國東周末年著作《韓非子,和氏第十三》:楚國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岩石的美玉,將這塊玉獻給當時的君主楚厲王,而楚國王室御用的玉匠聲稱和氏貢獻的只是一塊石頭,欺騙了君王。於是楚厲王下令將和氏左腳砍去。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,和氏再次將該玉獻給他,武王命令玉工鑒定這塊玉石,鑒定的結果是和氏所貢獻的仍是一塊石頭,結果和氏右腳被砍掉。最後和氏帶著玉石回到楚山,在那裡他慟哭了三日三夜,新即位的楚國國君楚文王派人詢問事情的緣由,和氏說「我並非因被砍去雙腳而傷心,而是寶玉被認定為頑石、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,這才是我所傷心啊」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,才看到了這塊玉,於是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「和氏璧」。
好冤枉呀!這樣被砍斷雙腳,還想要獻此寶玉給國王,真是了不起!

《戰國策》記載和氏璧一直是楚國國寶,楚威王時代和氏璧被賜予攻打魏國有功的昭陽令尹,一次昭陽在設宴招待門客時將和氏璧取出供賓客參觀,此時賓客中有人突發起鬨,並趁亂偷走了擺在桌上的和氏璧。昭陽的門客指認張儀是盜走和氏璧的人。昭陽在經過拷打訊問後放走張儀,張儀在成為秦國相國後曾為此向楚國展開報復,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。此後和氏璧經人之手,輾轉來到趙國。依中國正史《史記》記載前3世紀時期和氏璧被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惠文王所有。

價值連城的由來
秦國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歸屬趙國王室後,於前283年向趙國派遣使者,希望以15座城市來換取和氏璧,這便是成語「價值連城」的由來。
當然後來靠著宰相藺相如的機智,不僅保住他自己的生命,也免於和氏璧被秦國奪走!這段歷史故事也非常精采!

不過因為國力的問題,最後秦國還是一統六國,成就帝國霸業!
當然和氏璧就隨著落入秦國的主政者!印象中有個插曲,其實最早的和氏璧早已一分為三。有兩塊早已消失了!所以現在所說的和氏璧是當時最早和氏璧的三分之一大小!後由秦帝國丞相李斯寫的「受命於天,既壽永昌」8個蟲鳥篆字,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。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寶印和天授皇權的象徵。在秦朝之後的數百年間,傳國璽成為中國歷史上被承認為正統帝國的條件之一,當然這必非絕對條件就是了。

簡易歸納和氏璧後來的流向
後來傳到漢朝,由於王莽篡位後,向孝元皇太后要這個國璽,皇太后不爽直接將這個玉璽摔向地上,王莽雖然找了最好的工匠,用黃金修補,但還是留下了缺角。也留下了千古遺憾!

三國時代孫堅拿到此國璽大喜,也憑此奠定孫吳的霸業。才有所謂的劉備蜀國有血統、曹操魏國有正統、孫堅吳國有法統之說!也奠定三分天下的戲碼!

之後唐朝經歷戰亂年代,和氏璧就消失在歷史舞台了!

和氏璧的部份流向傳說,比較缺乏正史佐證
雖然元朝也聲稱擁有和氏璧,不過元順帝之後就消失了。加上明、清兩朝都沒有此國璽傳承,所以唐朝就消失的說法一般比較容易被接受!雖然清朝皇太極一度聲稱手中有此國璽,不過是真還是假,無法證實!

個人淺見:兩岸與其軍事競爭、兵戎相見,倒不如來比賽看誰先找到和氏璧,找到的話就奉為中國正統。搞不好還比現在對峙現況有意義的多!不是嗎?
和氏璧,你在哪裡呀!?


~草人王~

沒有留言:

~竭誠歡迎您來訪~

與版主聯絡的方式:
留言在文章內。我會儘速回覆您!

~草人王之天馬行空~

http://1111tc1111.blogspot.com/

朵朵雲雲在天邊